興趣嗜好

跳至

首頁
12345...7

尾頁
   0


複式洋房

積分: 242


21#
發表於 06-5-16 19:11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呢本的確是一本值得推介的書. 初初怕受不了, 怕肉痲。 看了這裡的推介才拿來看, 看過幾頁後真的很感人, 很奇怪, 一路看一路不明白為甚麼會那麼心酸。
不單是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還有是那位母親是多麼可敬! 呢本可是一本parenting book! 看過後會明多些怎為人母。

書中述說那位母親怎向兒子解釋她的朋友的難處, 引導兒子不做那麼低層次的人。 又有一段講兒子考不到第一, 母親怎樣要兒子拋開呢個第一。 多謝作者把這些家教寫出來。

另一方面, 書中所講的是一次醫療失誤。 說出來讓大家知道, 想是作者的心願:cry:
不要做沉默的香港人


子爵府

積分: 12757


22#
發表於 06-5-18 23:4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多謝介紹, 我都買左


男爵府

積分: 7055


23#
發表於 06-5-28 13:33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ICYGREY 寫道:
另一方面, 書中所講的是一次醫療失誤。 說出來讓大家知道, 想是作者的心願:cry:


關於醫療失誤, 我看後當頭棒喝。
當家中長輩生病,自問對醫學一知當解, 很多時候便將問題全力交給醫生, 就算有疑問, 亦會找第二位醫生意見
或者, 覺得用「錢」,找私家醫院便可心安理得

哪有作者的能耐,連藥名,吃後徵狀也如此細心
我知道,家有長期病患者的,負擔可真不少


民房

積分: 11


24#
發表於 06-8-13 15:48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我四月時在這裡看到小米米介紹《天使的左翼〉,很是感動,但卻絕對不打算去購買或閱讀。因為人生已經苦多樂少,讀書應該找使人笑的書讀,不該找使人哭的書讀。本來不哭,自找來哭,愚不可及。但後來見回應有這麼多,我覺得很好奇,而途經商務書局時又剛巧看到這書,便拿來看。一看之下,不能自已,像小米米一般流淚。我買了回家看到一半,又領悟到原來在我母親在世時,有許多應該為她做的事我都沒有做,而且我當時如果對她細心一些,說不定她便不會早逝。這些領悟更使我內疚不已。但一切又已無法挽回。真是無可奈何。

我已看到婆婆仙逝一節,不敢再看,已把書送了給朋友。


男爵府

積分: 6353

hashtag影視迷勳章


25#
發表於 06-8-18 15:5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我記得看這本書時腦海浮現一個問題:既然相依為命,母親又有識見(看其國學修養),為什麼仍然讓仔仔獨身?人總會死,一般老人家會比年輕人早死(意外不計),難道母親不知道若她死去,兒子就會孤單一人活在世上,這是母親所樂於見到嗎?抑或是他們之愛,愛得容不下其他事物?所以我覺得他們愛得自私及自我.而我又奇怪為什麼只有媽媽在醫院的相片,其他的生活照片呢 ---還是沒有?而媽媽在電話與他朋友傾談甚歡,為什麼幾十年兒子都不介紹老友給她認識?老友完全沒有上他家或吃飯什麼的,十幾廿年前比較少見.或是他們的圈子容不得外人.說真,我沒有多大感動,也覺母親沒有盡到責任 ---為仔仔鋪排日後的人生.


別墅

積分: 752


26#
發表於 06-8-20 16:4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我本身是個極易哭的人,相信這本書定十分感人,但我不敢去看,怕是怕想起去年過身的母親,又累得自己哭成淚人 :-(


民房

積分: 16


27#
發表於 06-8-28 16:25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我月前看到小米米的介紹,也把這書推介給我的學生。從他們交回來的讀後評論,一起討論分析,再


民房

積分: 16


28#
發表於 06-8-28 16:28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附錄

鵬威的《天使的左翼》 洪清田 Mingpao May 20 2006

母親節,梁鵬威的《天使的左翼》的廣告又出現。上個月,妻在地鐵的廣告牌看到天地圖書出了他的書,回來告訴我,我曾說……一定有可觀。隔了幾天,他和我……多年後又見面,晚飯和飯後,一談六小時。

他送我幾本簽名本,我和妻一起看一本,送了一本給一位港大醫學院的退休教授,她說她不睡也看完它,之後轉給港大明原堂的前舍監……夫婦。馮sir說梁鵬威有一年暑假住……,他們談得很好(談的都是那時「正常」學生不談的),要我約他見面。有一本我打算送給一個華資大公司的公關主管,她中學時跟……滿街跑,好像信佛十年了,最近從自己做起、從心做起,替公司大規模搞「和樂家庭」運動。我打算送一本給陸離。

近七八年來,九七金融危機、SARS、海嘯,很多朋友突然停下來,問一問:我在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嗎?

可以和幾十年來不同嗎?各人找出路,都是文化的、心靈的、精神的、感情的、人和人的、人和自然的,都是在「找自己」。幾十年前,梁鵬威母子一早活在這種精神生活的境界中(像…..)。這段……相依為命,成了《天使的左翼》。它帶領讀者通往這香港人不習慣的境界。

《天使的左翼》由母親生命中最後的六天開始,以母子間一束束計分計秒的細節,反映母親的一生、她的社會和時代,投影一個天使般的人格和母子情。作者用心處,不在社會和時代,而在《紅樓夢》般的人際溝通和感應,寥寥一個名詞遣字,已勾勒出二十世紀中國(包括香港)社會和時代的輪廓。

這書是作者的無心刻意之作。由廣州到香港,他和母親無時無日不在寫這本書;形諸筆墨,是母親逝世後的一個月左右。那種喪母的初痛,成為全書的一個自然流露的主調,但作者刻意執著冷靜抽離成另一主調。初痛和沉鬱、系統性的理性分析,層層疊疊。全書就如千層頁岩。

…..多年前,梁鵬威在港大的《學苑》文藝版發表〈偷來的幸福〉,我任文藝版編輯,成了朋友。《天使的左翼》和〈偷來的幸福〉一樣,都是一個生命不顧一切(也不懂、不得不不顧一切)的真摯。文字寫出理性和感性的分頭分流而不隔。文字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感情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


男爵府

積分: 7055


29#
發表於 06-9-6 00:38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RitaHHHung and lisa1988,
我真的很開心兩位成為BK 會員,第一個POST是入來書房送我們閱後感
很開心大家都喜歡這本書, 因著一本書互相有相同的感動,再互贈不同的閱讀角度是網上交流擁有特別的意義

文字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感情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 不是大家閱讀此書後發現的真摰感覺?

lisa1988
原來你是一位老師, 不知道現在的中學生是看甚麼類型的書了, 不過,我肯定這本書能讓學生學習到嚴謹的散文結構之美,層次分明( 除了婆婆彌留時,作者好像控制不了加入大量回憶錯失之處的描寫,令氣氛好像一下子斷下, 我看來是作者意識流作法 ) 沒有沙石的優美文句 ( 我看來是 )
書的內涵思想,相信你這位老師可更進一步引領他們去思考。


男爵府

積分: 7055


30#
發表於 06-9-6 00:4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kWT
我不同意婆婆沒有盡責任為仔仔鋪排日後的人生,我看到的跟lisa1988一樣

哪有母親樂於見到兒女孤單一人?

如果這本不喜歡,不打緊,下回我們再從其他書本結緣

於我,跟一本書投緣真正看緣份,或者若干時候,你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男爵府

積分: 6353

hashtag影視迷勳章


31#
發表於 06-9-6 10:42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小米米,

我只是純粹講看完這本書的感想,也很主觀.我著眼點他們母子之愛,愛得沒有空間接受第三者.


民房

積分: 16


32#
發表於 06-9-13 18:33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小米米 寫道:
lisa1988
原來你是一位老師, 不知道現在的中學生是看甚麼類型的書了, 不過,我肯定這本書能讓學生學習到嚴謹的散文結構之美,層次分明( 除了婆婆彌留時,作者好像控制不了加入大量回憶錯失之處的描寫,令氣氛好像一下子斷下, 我看來是作者意識流作法 ) 沒有沙石的優美文句 ( 我看來是 )
書的內涵思想,相信你這位老師可更進一步引領他們去思考。


小米米,

我看到你的問題很多天了。但我拖延著不答覆,是因為答覆這問題會使我不開心,甚至有挫敗感。

現在的中學生,跟本不喜歡看書,除了八卦雜誌,或漫畫,或教用電腦、買軟件、打機的書。本來書的功能不過是追求美德、知識、美感,提升自己的層次。對教以美德、知識、美感的老師,本應有感恩的心。但美德、知識、美感,卻往往不是現代學生追求的目標;而他們又往往自我感覺良好,不認為需要提升;最重要的只是要「此刻開心」。而老師往往妨礙了此刻的開心;他們儘量守規矩、交功課,儘量遵從,只是「賞面」而已。

所以要他們有美德、知識、美感上的增長,最好是先把材料八卦化、個人化、遊戲化、娛樂化、再加入大量調味品,才能符合他們「此刻要開心」的原則,得到欣然的接受。

我誘導他們看《天使的左翼 》,是先向他們簡介書中母親的性格,要他們和自己的母親比較異同,又以有獎問卷方式讓他們推測各情節的結果,再自己看書找答案;又讓他們分組找尋作者的戀愛事跡,找到最多的有獎。總而言之,要弄到讀書不像讀書,而像玩遊戲、上網找料、追八卦新聞等等較有趣的活動。

今次非常成功,他們興緻高昂,因為《天使的左翼 》實在有吸引力。但即使如此,如果起初不用上推銷手法,而只是告訴他們「這是一本紀念母親、歌頌母愛的書」,他們一定會認為「悶過古文」而不願閱讀;即使有讀後感交回來,也多半是敷衍塞責或互相抄襲的。

我的最終目的和小米米一樣,是「肯定這本書能讓學生學習到嚴謹的散文結構之美,層次分明,沒有沙石的優美文句」,但這必須要先做好上述的全套誘導工作,讓他們對整本書有了興趣和感情,才談得上。

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可以太高或太多。比如每人自己選取書中一節,或分析其好在何處,或模仿其結構、文筆自寫一段,便很好了。書中婆婆的讀書習慣是必須明瞭整本書每一細節,才會放手,像一個橙要榨盡最後一滴汁。這在當前任何中學教師都不可能做到了。現在的工作像給每一學生送上一隻燒雞。還要準備好各式各樣調味料。他們肯選取一個地方咬上兩口,就已經算很有成續了。

對學生的道德要求也絕不能與書中的嚴母訓子相提並論。我剛剛知道學生們暗中傳閱那本以阿嬌更衣照片為封面的雜誌,也沒有制止,只是要他們保證不可拿手機到處拍攝別人的私隱。如果對待他們嚴厲,他們以後便甚麼都不告訴我,我的形象便會由「大姊姊」變成「惡姑婆」,失去影響力,他日勸他們讀課外讀物便難了。

其實這樣子的教育方式,完全不是我心中的渴求。我心中的理想學生,應該是只須把這書交給他,他看了第一頁,便會不能自已地看下去,流著淚看下去;而且對自己還能向媽咪撤嬌,心中充滿感恩,對於自己能看到這樣的書,心中充滿感恩,對於人類能進化到可以衍生出這樣的感情,心中充滿感恩。

但這感恩之心,卻偏偏是現在香港學生最缺乏的情操。香港的物質太豐盛,兒童自小己被寵壞,太自我中心了;享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稍有不如意,便怨恨沖天。

所以這樣的書,卻要八卦化、個人化、遊戲化、娛樂化推銷,其實是很委屈的,就像燕窩要當作粉絲促銷,金剛鑽要掛上「璀璨玻璃珠」的牌子。

人之異於禽獸,是因為人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原動力,但現在學生到了中學時,這些質素已經大部份泯沒,不知在甚麼成長階段遺失了。﹙現在的中學生如肯為「前途」讀書,已算很好很乖。﹚這已經是教育的重大失敗!

我初讀《天使的左翼 》,感到震撼,除了因為書中的母子情外,還有一個原因︰婆婆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本就是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方式。我最初立志以教育為終身職業時,本就是想做這樣的工作,而不是要做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

小米米最欣賞這書「 沒有沙石的優美文句」,我則最欣賞這書「 沒有沙石的優美教育」。

婆婆教導兒子的,主要是要求真、求善、求美,要不斷提升自己。而她自己也照此實踐,以身為教,至死不渝。兒子自小學到的,是這種學習態度,這一來,何止舉一反三,連舉一反百也不止;而等到兒子的知識庫急速澎漲後,母親不明白的地方,又理所當然地問兒子,變成教學相長之局。香港專欄作家易經緯,便很感動於這種無架子,無壓力,卻有極高效率的教育方式,而以此書為床邊的書。﹙我把他報上的評論附錄在後。他說得比我好。﹚

無保留、無顧惜地求真、求善、求美,不斷提升自己,至死不渝,愈學習愈有趣味,舉一反百,教學相長,形成良性循環,自我延續………所有這些,都是任何教育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目標,而婆婆竟能全部達到!

這偉大的工作,原來必須從出生開始。中學肯定已太遲!

如果不計作者用來與其母親作比較的歷史人物----孟子、岳飛、袁崇煥、于成龍的母親們-----那麼普天之下,百份百成功的教育案例便只有這一宗!而偏偏因為一次醫療失誤,使婆婆仙逝,這案例也就在人間消失,化為歷史!

就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要透過星光被太陽重力場扭曲的實驗紀錄去證明,這一次百份百成功的案例的證明和記錄,就是《天使的左翼 》這本書了。如果沒有婆婆接近不可能的成功教育,就不會有《天使的左翼 》這本接近不可能的書。作者明顯地著意要為母親留下一個千古形象,但同時卻不經意地為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個千古典範。


民房

積分: 16


33#
發表於 06-9-13 18:37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CYGREY 說這是一本parenting book,我也認為如此。我將來若有兒女,便以此書為教兒聖經,看看能不能有如此成功結果。﹙正如 tkma,小米米,吳靄儀 不約而同所言,若有如此兒子,此生無憾﹚ 不過我籲請ICYGREY和各位身為人母的國民留意,這書是parenting book中的無上寶典,並非人人合用。勉強修煉,必走火入魔。正如青田石可雕塑成藝術品,石灰岩是無法雕塑成藝術品的。最多只能削成長方形,如再要精雕細琢,只會弄至粉碎。所以要有雙重標準。如果子女全無求真、求善、求美,不斷提升自己的興趣,切勿勉強,弄出加闊代溝、情緒失調、離家出走等問題。不妨把美德、知識、文藝美術等八卦化、個人化、遊戲化、娛樂化向之推銷,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只求其不吸食各式毒品,不犯刑案便可。而自己則必須保持樂觀心境。我如彌留時兒子卻追求女孩子去了﹙此種事我見過﹚,我也會一笑置之,「無須遺憾」。


附錄

無盡的母愛/ 易經緯
2006-7-14

與梁鵬威素未謀面,但他的作品,用心血、淚水寫成的《天使的左翼》,卻送到我手中。

這是一本懷念親恩的書,扉頁寫道:「以此書悼念亡母梁李少卿女士及記錄她生命中最後的六天。」

也許與梁鵬威有緣,我與他,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儘管梁媽媽有文化,我媽媽不識字,但對孩子的疼愛,都是一樣的。而梁先生與我,對逝去慈母的思念,都是一樣無窮無盡的,所以,上天就讓我看到這本書。

未說這本書之前,我先講我母親對我的「遺愛」,她去世三年了,卻仍在夢中照顧我。

最近我小恙,發高燒,住醫院,入院的第一晚,母親悄悄地來了,她端來了一大碗麵條,沒有肉,只有翠綠的小棠菜。

「吃吧……」她把麵放在我的病床前。

我哭了。她問我為什麼哭?我說渾身的骨頭都疼,她沒有再作聲,只用一雙冰冷的手,按摸我發燙的身體,雖然是夢,但卻那樣親切,比現實更能安慰我、支持我、鼓勵我,就這樣,又迷迷糊糊地睡了。接下來的幾晚,臨睡前,我都默默向母親禱告,說我很辛苦,請她來看顧我。母親晚晚都來,沒有對話,也沒帶來食物,但卻令我睡得安穩……


媽媽實在太好/易經緯
2006-7-16

梁鵬威著《天使的左翼》,是悼亡文章的真品。一個真字,便道盡母子生離死別的真情。

由梁媽媽摔倒骨折到腎衰竭、肝衰竭,只有短短六天,但梁鵬威在醫院陪慈母走這些日子,卻是一生最漫長最艱難的。

梁媽媽年紀老邁,患柏金遜症,彌留間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但每當清醒時,總擔心兒子沒有足夠錢替她辦後事,而她一直都很怕火葬,只希望土葬,與她丈夫的墳墓對望……但是,當她快要走到生命盡頭時,卻很清晰地說出最後的心願:「乜都好,燒都好,唔好奶臣……」(什麼都好,火葬也好,不要奶臣……)什麼是「不要奶臣」?這就只有相依為命的母子倆心知了。原來,梁鵬威喜歡去奶路臣街買舊書。而臨大去的慈母,寧願火葬,也讓兒子省一些錢買書,不要去買舊書。

梁媽媽晚年記憶力差,執筆忘字,但仍然好學好問,她曾經寫過紙條問梁鵬威:「蔡省三的省字是不是○作反省的省?」梁媽媽要求證這個省字的讀音,卻忘記讀字怎樣寫,唯有劃個圓圈來代替。

這是身教,以身作則,不懂就問,別不懂裝懂。活到老,學到老。這本書,已成為我的床邊書。




民房

積分: 11


34#
發表於 06-10-7 16:22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我己看完了《天使的左翼 》。﹙我本已把書送了給朋友,但後來看了KWT和lisa1988的不同意見,又忍不住再買一本看下去﹚又再翻來覆去,儘量客觀、抽離地看了幾遍,雖沒有如lisa1988那樣與學生共同找到大量資料,但對作者母子及其現實處境已有一個大概但清晰的認識。我對於KWT提出的作者遲遲沒有結婚的疑點,有另一個解釋,與lias1988的不同。我認為那是一個資源的分配、和藝術的吊詭問題。

我自己和很多朋友在考會考、考大學時都經歷過資源錯配之苦。比如我的男朋友最喜愛中、英文,讀書時不自覺花了大量時間在這兩科,但他的家庭卻是希望他報讀工程系的。結果他的中文、英文成績都很好,數學、物理成績卻很差,如果選讀文科,本會大受歡迎,卻偏偏要報讀工程,那就困難了。這是資源錯配的例子。

如果要分析《天使的左翼 》的作者的現實處境,必須先要拋開書中的他,而去探究社會人士眼中的他。﹙那些人是沒有讀過、也不知道有《天使的左翼 》的﹚那麼作者得到的最重要的四主科的「社會評分」,大致如下︰

人品︰A
才學︰A
事業︰D
閒暇︰F

前兩科的A,大概是喜愛這本書的人的共識。但作者的經濟環境,最多只是小康,絕對說不上富裕,這點與其才華、知識不相稱。作者母子衣食無憂,自置居所﹙多年來大概已經滿供,不欠銀行款項﹚,僱有家務助理,而作者在忙亂中遺失了母親在醫院急診室遞交過來的一包「私己」鈔票,竟可立刻在報紙上懸紅五千圓尋求,毫不吝嗇廣告費。﹙我整間公司的同事當時就被那東方日報、太陽報上連續數天的大段「尋求一包鈔票」的廣告吸引,感到非常好奇,說個不停。﹚但在另一方面,他們母子多年沒有換居新建豪宅,沒有換新傢俱﹙但這也是由於他們母子的簡樸和「懷舊」的生活習慣﹚,明顯地沒有私家車,母親的病一貫用公立醫院而非私家醫生的服務。﹙不過這大概也是因為婆婆的多種病痛牽涉到多種專科,如內科、老人科、神經科,骨科,在公立醫院較易得到協調的綜合治療。﹚

而作者明顯地工作忙碌,再加上要照顧母親,「閒暇」一科肯定不合格。吳靄儀和洪清田的書評中都清楚表示與作者是知交好友,卻是多年未見。﹙見lias1988的附錄書評﹚

而在目前香港,結識知交好友,看重的是人品、才學兩科,所以如lisa1988指出,作者得到很多高質素的朋友的接受和欣賞,其實由於《天使的左翼 》是母愛專書,不是友愛專書,我相信lisa1988和她的乖學生們所找到的資料,只是冰山一角;但找女朋友和伴侶,看重的是事業、閒暇兩科,作者便沒有甚麼優勢了。

朋友和伴侶,性質完全不同;像報考文科有異於報考工科。從 ngautammei 和 lisa1988 找來的資料知道,吳靄儀和洪清田與作者雖多年未見,但一旦收到作者的訊息,便興奮莫名,雀躍非常,一見面可「一談六小時」,這是「朋友愈老愈好」作用的發揮。但如是拍拖中的男女,感情能這樣「保鮮」麼?

何況孝順母親的美德,是朋友眼中的瑰寶,卻可能是女朋友眼中的累贅。

所以作者的「求偶分數」不是太高。

本來有很多學生即使分數差些,還可入讀大學,但必須懂得自我調整要求︰不要去申請最著名、最多人競爭的大學和學系。但照作者母子的價值觀推測,她們對人或對已的評估,卻很可能是只有人品、才學兩科,事業、閒暇兩科是不計分的。在母親心中,兒子大概是十全十美,只可匹配最佳淑女,絕不可降格以求。那當然便找不到人。香港每年都有中七學生身懷兩A卻入不到大學的。

但為什麼事業一科只有D級?這稍為細想一下,便毫不出奇。如要事業達到A級,不僅僅是在工作時間與空間努力的問題,而是全方位,整個人投入的競爭,必須要以事業主導生活,按事業的需要,適當地調控感情,局限思想,分配時間。這些全不是肩負著濃厚的文化使命感的作者所能做到。

九月七日有報導說有「倫敦金」經紀故意以購物之便,和一女孩子交上朋友,然後力勸她授權自己代為買賣「倫敦金」,結果那位小姐十萬圓本金虧蝕至只剩下五千圓,而那經紀卻賺取了鉅額佣金。這例子雖極端,卻說明了一個普遍真理︰現代的友誼是要為事業服務的。我見過許多成功的保險經紀、股票經紀、地產經紀,通常其來往最頻密、交情最深厚的朋友都是大客戶或能介紹大客戶的人仕。而大大小小的商界人士,慣常來往的朋友也往往是在事業上有關,可互相扶持的人物。但作者的工作牽涉到會計和電腦,而從lisa1988提出的好友名單看,作者的心腹之交好像沒有會計和電腦行業,或商界的人,而全是善寫文章的知識份子﹙都是其性格上的同類,而非工作上的同類﹚,大概不能對他的事業提供甚麼幫助。這感情生活與事業生活的分馳,肯定使作者的事業在人際關係上處於劣勢。

而現代的事業生涯,講究「身輕似燕」,必須要去除感情和思想上的包袱,隨時作出最有利的決定。一個工商管理的案例是︰如果有一位經理,屬下一名女孩子出言不遜,冒犯了他,該怎麼樣處理?答案是要視乎公司當時的實際需要。如果公司正陷於經濟困境,要鼓動員工士氣,或需要員工義務加班,便會原諒她的冒犯,加以撫慰,並把此事作內部宣傳;如果正發覺公司紀律鬆弛,需要整頓,便馬上不由分說把她解僱,殺雞警猴,殺一儆百;如果那女孩子的工作一時難有人取代,便把此事壓下、淡化。作此等決定時決不可有先設的道德觀念、情緒反應。不是沒有情緒反應,而是情緒反應要合乎事業需要,需要笑則笑,需要怒則怒;如歷史上捉到敵方陣營的大將時,如此人對己方有大用處,便「親解其綁,按於上座,納頭便拜」﹙如張飛對黃忠﹚,如對己方無用,即使曾經對自己有過救命之恩,也不行這一套,任其走向死亡﹙如曹操對陳宮﹚。同樣地,現代重視事業的人士,如接到煙草公司的訂單、生意或高職,在思想、情緒上自會視吸煙為瀟洒,特別尊重吸煙的自由和享受;如有大客戶是花花公子,自會替他介紹美女,視為趣事。永不會「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因為自己本來就無「關」。不可先有道德或意識型態的包袱、擔子。


民房

積分: 11


35#
發表於 06-10-7 16:2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而作者剛好相反,道德包袱極多。從小的嚴謹母教,使他在任何環境下,只可能有一種行為模式----即求真、求善、求美的行為模式;只可能有一種情緒反應----即重情、重義、重智的情緒反應;缺乏適應事業需要的可塑性。不是以價值觀念適應事業的需要,而是要事業適應其價值觀念的需要。如果屬下或同事犯錯,一定設身處地,代其設想,這便可能使人覺得可欺,缺乏威嚴,導致效率降低,紀律廢弛。如接到煙草公司的會計或核數或電腦上的工作,未必會歡迎;如今日受到「一本X利」委託設計「星光美態」促銷網頁,多半會婉拒。

婆婆少時的好友連累到她幾乎病死,然後不顧而去,婆婆還體諒她的性格自小不能承受壓力,又怕她被日軍飛機炸死了,只遺憾失去了好友。婆婆還刻意地,苦心孤詣地給兒子灌輸這種無恨無怨、忠厚寬大的「多層面思維模式」﹙見「不是為了她」一節﹚。她至為成功,似乎兒子平生只發過那一次怒。但拍桌子發怒,卻可以是一個很重要的姿態,一種很方便的表達方式,適當時使用,可勝千言萬語。永不發怒的兒子,便永遠比人缺少了一件事業上的工具。婆婆自己不希罕華衣美食,淡泊自甘,與兒子談世說新語,新詩舊詩,當然不會看八卦雜誌;她又帶兒子到馬場,在滿場馬迷沉迷於賭博得失的喧囂聱中,教兒子凌駕於這些淺陋的娛樂之上,捕捉馬兒奔馳時的美態。但在現代香港,要與同事、上司、下屬、客戶等人建立良好關係,促進人際脈絡,一條人人皆知的捷徑是一起飲飲食食,唱卡拉OK,笑談城中熱門八卦新聞,耍耍麻雀,討論某場冷熱心水馬,等等。共敲一場冷馬,勝做十年同事。「至清無魚」的母親,教出來的「至清無魚」的兒子,便自少被剥奪了許多事業上很重要的武器。

婆婆對兒子的德育、智育、美育、體育都完全成功,﹙否則便沒有《天使的左翼 》這本書﹚但卻缺少了群育。lisa1988指出作者有很多「高質素」的朋友,得到他/她們的接受,欣賞和懷念。但那些似乎是清一色的高級知識份子,與作者的事業、工作好像全無關係。而事業的成功,卻必須有一班「低質素」的朋友,不必求真、求善、求美,不必重情重義,卻可互惠互利;反而是純心靈溝通的「高質素」朋友,可有可無。

作者不但價值觀念和感情生活與事業分馳,連知識的追求也是與事業分馳。作者明顯地自小被母親灌輸了為知識而知識,開卷有益的觀念。母親在少女時代便是書店豪客,被外祖母溫和地抱怨每逛一次書店,便等於家中要「


民房

積分: 16


36#
發表於 07-6-11 12:44 |只看該作者

Re: 《天使的左翼 》----珍惜眼前人

小米米,RitaHHHung,各位書迷,
我們﹙我和我的學生們﹚找到了《天使的左翼》的作者的兩篇多年前的舊作,與各位分享。

一篇是作者的「情詩」。公民黨的吳靄儀大狀在蘋果日報專欄推薦這書時特別提到這詩,是她最為欣賞,收藏多年的。﹙珍珠級國民ngautammei去年五月曾把這篇專欄作品附錄在這裡,很易找到﹚吳靄儀說:

“鵬 威 愛 寫 詩 , 原 來 也 是 他 母 親 自 小 的 薰 陶 。 他 在 書 中 抄 錄 了 母 親 寫 的 誌 記 家 鄉 從 日 軍 佔 據 中 重 新 再 為 自 由 的 土 地 的 幾 句 「 新 詩 」 , 他 稱 說 , 這 是 母 親 口 中 的 「 少 年 餘 采 」 。 鵬 威 自 己 的 「 少 年 餘 采 」 , 我 一 直 收 藏 , 連 夜 翻 出 , 剪 自 不 知 哪 年 哪 月 的 《 學 苑 》 的 一 首 新 詩 : 《 寫 在 廿 五 歲 》 ..................那 時 我 收 這 首 詩 , 是 因 為 感 於 他 對 一 位 女 同 學 的 深 情 ................”

我把全詩附錄於後。由此詩可見作者實在「善愛」,不是只會愛母親,而且也能愛其他人;其感情生活絕對健康正常,絕非「裙腳仔」。

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偷來的幸福》,則是《香港學》創始人洪清田在明報副刊專欄提到。﹙我曾經把原文附錄在這裡﹚因《天使的左翼》的出版,他和作者得以重聚,「一談六小時」。文中說:

“ …..多年前,梁鵬威在港大的《學苑》文藝版發表《偷來的幸福》,我任文藝版編輯,成了朋友。《天使的左翼》和《偷來的幸福》,一樣,都是一個生命不顧一切(也不懂、不得不不顧一切)的真摯。文字寫出理性和感性的分頭分流而不隔。文字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感情仍可以溝通,仍可以動人。”

他們這樣兩位文化人竟因一篇作品的因緣,結下如此交情,則這篇作品之佳,可想而知。不過這篇《偷來的幸福》極為難找,幸終於找到。我現在向各位推薦這篇《偷來的幸福》,就像最初小米米推薦《天使的左翼》一樣。在我眼中,《天使的左翼》是寫母子之愛的極品,而《偷來的幸福》則是寫朋友之愛的極品。《天使的左翼》是把兩母子濃郁的親情,凝聚於六日,表達出來,真人真事;而《偷來的幸福》則是把兩名女孩子濃郁的友情,凝聚於一夕,表達出來,不一定是真人真事,但其感人則一;而其文筆優美流鬯,內容情義雙全,也是一樣。喜歡《天使的左翼》的讀者,一定也喜歡《偷來的幸福》。

相對於《天使的左翼》,《偷來的幸福》只有生離,沒有死別,悲劇性不重(有一些悲劇性則無可避免。我現在的看法是好的文學作品很難全無悲劇性,因為文學必須反映生命和心靈,而生命中必有許多無奈,心靈中必有許多遺憾),而且還帶有一些喜劇性,所以可省回一二安士的眼淚,不會哭成淚人。怕哭的書迷也可以看。

這篇《偷來的幸福》太長(約六七千字),不方便附錄在這裡,但我已放在我的網頁http://hk.geocities.com/lisa1988li 及一個專供朋友下載它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密碼是123456, 以附件形式放在Inbox. 要看的書迷可自往下載。(這郵箱不作其他用途)
lisa

附錄
寫在廿五歲

今日我用玉鎮鎮住上半卷韶華
沾一滴少年的餘釆,題上你的名字
十世紀後有蝴蝶自卷內翩然飛出
尋覓
是昨日的我

而我將躡革履出門
迎世界以恬和一笑
層雲外有幾許眼睛偷窺?
而我乍然伸指
在群山萬巒
牽動出無數個回響的回響
的回響

願春風輕叩這玉扉
掀動你名字萬遍
匆匆忙忙地告訴你許多
我不敢告訴你的話
而你帶好夢坐起,側耳細聽那
重 重疊疊的七重奏:
「我很快活
願你也快活」

廿五年後一任他們在我墳前立碑
去告訴遠來的香客:
「這裡躺著一個學會了謙卑的人
你們都沿著他的腳印而來
但他從那裡來,你們
不懂得」


民房

積分: 11


37#
發表於 07-7-12 17:59 |只看該作者

回歸節目的深層意義──原來都是真的

謝謝lisa的網站。找得到這樣材料,辛苦賢師徒了。
我無意發現有一篇女拔萃﹙?﹚應屆中七考高等程度會考生的香港十年回歸感言,她也是《天使的左翼》的「粉絲」,對《天使的左翼》有很啟發性闡釋。但最重要的是她對回歸紀念節目的「深層意義」,和香港對「母國教育」的特別需要,能言人所未言,可謂珠玉紛呈,是罕見的高質素「業餘政論」﹙不管你是否同意其見解﹚。原文在http://ectalking.com/discuz/thread-365854-1-1.html, 但我附錄於後,以饗同好。我建議lisa 收入其《天使的左翼》網上。﹙不必一定要是作者舊作,「粉絲」之作也該可以「附加」上網,否則只有幾篇作品,實在冷冷清清。
RitaHHHung
附錄
回歸節目的深層意義──原來都是真的

這幾天的香港回歸十年紀念節目,使我發覺,原來這些慶典節目,有不可忽略的社會凝聚功能,而這正是香港社會目前急切需要的。
我今年考高級程度會考,六月廿九日派發的成績,與我理想有很大距離。雖不致影響進修及前途,但卻不免有強烈的挫敗感。而我校同學獨佔全港十名狀元中之五名,更使我艷羨不已。睽諸以往經驗,大概會有數星期的鬱鬱不歡。但卻沒有。那是因為從六月卅日起我便投入了多采多姿的回歸十年紀念節目,分享那份歡欣感。到了七月一日晚,看著電視上的解放軍跳傘、然後是深圳的十萬深港青少年聯歡大會,我忽然有了一些領悟,所以節目未終,先匆忙把這些領悟記下來。
原來許多表面上不可思議的事,都是真的!關鍵並不在那件事,而在那個人,在那一份情懷。
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時,深深被作者寧死不降異族的氣節所震撼,但作者明顯地置身牢獄,在極惡劣、極不衛生的環境下,單憑著「正氣」,便能使健康和精神狀態都保持在極佳水準。我不免有點疑惑。
現在卻從切身經驗體察到,這是完全可以,而且合理的。只要懷有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則一切喜怒哀樂的情緒,便與國家、民族的禍福息息相關;相對而言,個人的榮辱得失便不足以做成太大的挫敗感,精神狀態便會穩定得多。
我看過香港去年出版的書《天使的左翼》,書中一位慈母、賢母、烈母九六年時在期待香港回歸的興奮中,退化性的雙膝關節痛竟不藥而愈;而她本已患上柏金遜症,行動苯拙,但在回歸日解放軍入城時,她隨著螢光屏上的市民輕輕鼓掌,竟然「姿勢優美流暢,如天鵝划水、孔雀伸喙」!
我又想到楚漢相爭時,王陵歸屬劉邦,項羽卻擒拿了王陵的母親,要脅要他來投降。但王陵的母親認為項羽暴虐,劉邦寬厚;對國家民族而言,劉邦是理想領袖,所以竟然偷偷對兒子的來使說:「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終得天下。」然後自己伏劍死了。﹙後來項羽大怒,死了也要把她烹了。可見她對人的判斷不錯。﹚
原來都是真的。有了濃烈的民族意識,生命便有了另一層意義,便有這樣的事。我的「回歸節目,可治憂鬱」經驗,事件雖細微得多,卻有幸是屬於同一類別。
而我們又與文天祥的情況剛剛相反,正置身於前所未有的幸運時空裡,既在中國經濟起飛,崛起已成定局之時,又在全國最繁榮,肯定最受關懷照顧之地,把我們的喜怒哀樂情緒,與國家、民族的禍福掛鉤,肯定是有榮無辱、有福無禍、樂多哀少的。只要持有這一份情懷,便有一份穩定的幸福之源,其功能與有一個幸福家庭差不多。﹙我很幸運,自少有愛我的父母兄長。﹚
文天祥置身於中國前所未有的最不幸時空裡,尚且不肯放棄這份民族感情,而這份民族感情,也帶給他奇蹟性的幸福感。何況我們不必付出任何代價,這份幸福感,伸出手便可摘取,為什麼要輕輕放棄呢?
本來國民與其國家、民族的禍福掛鉤,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美國人聽他們的國歌時,總是神色莊嚴、以手按胸。但香港多年的殖民地教育,卻做成了很多病態的脫鉤情形。而如果沒有這一份民族情懷,靈芝便成芥菜,回歸節目便與墨西哥的鬥牛節大巡行一樣,成為一項電視螢光幕上的純娛樂節目,不論如何賞心悅目,都不會觸及靈魂,當然也談不上帶來長期的幸福感。那麼,在事業或學業遇到挫折時,如果沒有摯愛的親人在側,應怎樣去安撫自己的情緒呢?去「對」酒?去唱K?去 Park 丸仔?個人冒的風險是什麼?是生活失常、日夜顛倒?是肝硬化、肝癌?是腦細胞受損、終身患癲癇症?社會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社工加班工作?是增加心理輔導員?加聘肝臟科醫生?是慈善機構多為淪落後悔改的人找工作?
這不但是倫理道德和人的質素問題,還有心理、生理健康和珍貴的社會資源的浪費問題。
所以把可能脫了鉤的民族意識重新掛鉤,應是香港教育的當務之急,迫切性不下於學生普遍的語文水準和知識水準。
我曾看過五四時代的「新青年」的許些文章,相當於那時的青少年的八卦雜誌,說的都是國家興亡、文化優劣、文體改革等事,無一篇談及時尚髮型、名牌價格的。
反之,我從亦舒的小說卻知道有此妙事:西方某大城市在大學開課前夕,電視台記者到處去找準大學生作訪問,卻發覺女生都忙著去百貨公司購置衣物鞋履,以媚男生,認為這是影響一生幸福的大事,因為「第一印象至為重要」;當記者問到大學的功課,答案是「誰管它!」
我讀到這裡,只覺皮膚麻痺,汗毛豎起,要伸手去撫平,就像童年時聽鬼故事,覺得妖異﹙eerie﹚ 。幸虧我的學校不會有這樣的學生。但我卻很恐懼,幾年後如果無線或亞視在香港作類似的調查,是不是會得到同樣不堪的結果?
有長輩曾對我說,沒有理想的學生不一定壞。在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也有許多人對國家、民族、以致真理、正義等等都無動於中,絕無興趣,但卻奉公守法、循規蹈矩、勤奮讀書、努力工作,是「零理想、高效率、多貢獻」的上佳人種。
但我卻很難覺得安慰;因為現在已無大量出現這「零理想、高效率、多貢獻」的上佳人種的客觀條件。那是當時殖民地政府刻意鼓勵、製造、和培養的;而且現在的香港又比當時繁榮得多,人的要求水漲船高,已無人肯以奉公守法、循規蹈矩、勤奮讀書、努力工作,只為了去交換起碼的生活需要。
歷史已無法逆轉。「零理想」時代已是殖民地歷史的一部分,不可能重臨。將來恐怕會是非正即邪,非邪即正的局面。如果小、中學的教育不能使學生形成高層面、靈性的理想,作為人生指標,則以香港與西方文化接觸之頻繁和無阻隔,學生們自然會發展出低層面、動物性的「理想」﹙類似上面西方電視訪問中的「理想」﹚。這種「理想」,反對者稱為驕奢淫逸、任性放縱;喜愛者稱為解放個性、體現自我。而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隨著整個社會結構一步步民主化,如果不是由靈性的理想先佔了主導地位,便會由動物性的「理想」搶佔了主導地位。如果是後者,那時恐怕不是你饒不饒人的問題,而是人饒不饒你的問題;那時恐怕近數月來某電視台、某大學生報的「出位」題目,會成為「主流文化」,而天天討論非禮女藝員、同性戀、獸姦等話題;而其他人士,即使心中不以為然,為了避免被歧視、被排擠、被邊緣化,也只有強忍著噁心的感覺,作大感興趣狀,熱烈參加「討論」;想要自行其是,潔身自愛,恐不可得!
如果等到那時,再要彌補,恐怕便太遲。
高層面、靈性的理想,其組成成份,當然不是只有民族意識。﹙羅素說的,一生推動他的力量有三個: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的苦難的憐憫。柏拉圖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儒家理想的內聖外王,民胞物與,父母之恩情、兄弟姊妹之友愛、朋友之義等等概念,都可選擇、吸納、內化,成為一個人理想的一部份﹚但民族意識卻是香港社會目前最欠缺的一部份,因為在多年殖民地統治中被刻意削去,所以現在也應在小、中學教育中加意補回。矯枉必須過正,現在香港實在需要比一般地區更大力推行「母國教育」。
長年缺乏了一種維生素,患了維生素缺乏症,則要治療時,自然不止要服「常量」。
傳統的節日活動,如端午節,其實都有民族凝聚力。﹙正因如此,台獨份子要分裂領土、要沐猴而冠,便要著力淡化傳統的節日。﹚而新興的,如回歸紀念日,也有同樣功能,而且更著。今次的回歸十週年慶典,便很成功。但這應是國家、民族意識教育的一個組成環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推行。我看過一個國旗徐徐升起的電視廣告,便很感動,覺得很有美感。但卻有人批評為「洗腦」,這便有點莫名其妙了。同類的廣告,如果出現在西方國家,而換上美國旗、英國旗、德國旗、奧國旗等等,是絕不會有反對派斥為「洗腦」的。批評者大概是過於政治敏感,混淆了道德與政治的分別。人應愛自己的國家,就像人應對父母孝敬,對配偶忠貞,對朋友真誠,對所有人公平一樣,是不可爭辯、不可商榷的道德責任,而是否同意現政府的政策、香港有無代溝及如何解決代溝,如何攪辦公室政治及不給同事「dok 背脊」,是實務問題,是可爭辯、可商榷的,是另一範疇的事。國旗升、奏國歌,與港府任何具體政策無關,是凌駕於政治之上的。這類「宣傳」,只要獨立於政府為其政策作諮詢、推廣的活動,大可長期推行。


民房

積分: 11


38#
發表於 07-7-28 16:32 |只看該作者

一場有趣筆戰

各位,
我上次附錄的楊麗雪同學的回歸感言,原來還有回應和反回應。但散開不聚於一處,所以我一併附錄在這裡,可以一次過看到全部「筆戰」。
lisa 還未有回應。你的網頁專門放《天使的左翼》作者的舊作,不放「粉絲」之作麼?(No offence!)
RitaHHHung

何不做個開心國際人? 文成

我看了楊麗雪同學的回歸感言「回歸節目的深層意義──原來都是真的」,不能苟同一些典型的民族主義觀點。
據楊同學的理論,國民與其國家、民族的禍福掛鉤,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但民族意識卻是香港社會目前最欠缺的一部份,因為在多年殖民地統治中被刻意削去,所以現在也應在小、中學教育中加意補回。矯枉必須過正,現在香港實在需要比一般地區更大力推行「母國教育」。」
楊同學又把這情形比喻作維他命缺乏症。缺乏了的維他命,便必須刻意補充。所以要多辦、大辦有社會、民族凝聚功能的活動,如回歸紀念節目。
其實大可不必。
民族感情、民族意識並不是維他命,並不是沒有了它,人便要死的。
民族感情、民族意識甚至不是道德修養的一個必須的成份。有些偉大的學者,如湯恩比、居里夫人,他門的工作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但他們往往不論到了什麼地方,都可同樣作研究,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是超國家、超民族的,以致世人往往不很清楚他們是那一國的人。這也無損他們的偉大。
而猶太人更是千多年來都沒有一個「國家」,他們到了那裡,便在那裡謀生、發展,也很成功。
所以現在的香港人比起內地同胞,比較缺乏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這固然是事實,但也不是天塌下來的事。大可隨遇而安。就像有人自小被「柺子佬」柺帶到外國去了,中文也不會說,後來與親生父母相認,「認祖歸宗」後,是不是一定要他惡補中文、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才算「補充回長期缺乏了的維他命」?我看大可不必。我就看見過有些自小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的孩子,英法文說得與白童無異,卻被父母強逼上中文補習班,苦不堪言,還大大傷害親子關係,這又何必呢?何不正視歷史因素,就讓他溶入當地社會,做一個「加拿大人」,又有什麼不妥當呢?
很多在外國各領域有成就的華裔人士,回國訪問,也大受歡迎,往往獲得國家領導人接見。這些人入外籍時,是已宣誓效忠居留國的。但國家也沒有對他們作民族意識上的苛求。只要他們對世界、對居留國有貢獻,便算是為中華民族爭光了。
那麼,對香港人又何必特別苛求呢?何不正視歷史因素,就由得一部分缺乏民族意識的香港人以「香港人」自居,也沒有什麼不妥當。香港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國際城市,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物流中心等功能。所以香港人要有國際視野、國際價值取向,對於最充分地利用這優點,至關重要。反而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並無當前的實用價值,並非當務之急。
倪匡科幻小說有說到衛斯理與白素有一個女兒叫紅綾,自幼失散,認回時已是在荒野行走如飛的野人,但自有其快樂,怕受管束。是否強制性地要對她作正規教育,便成難題。如果香港是這個快活的野人,何妨多放縱她一會?何必要爭分奪秒地加快「正規教育」呢?
楊同學認為:「人應愛自己的國家,就像人應對父母孝敬,對配偶忠貞,對朋友真誠,對所有人公平一樣,是不可爭辯、不可商榷的道德責任」。除了「愛國」一項外,我都同意。但在這全球趨向一體化的時代,的確可以出現有強烈道德操守、而不必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國際人。比如陳馮富珍,比如聯合國的秘書長,在他/她們執行任務時,連本來有的民族意識情緒,還必須加以壓抑,以免影響公正和誠信。如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反而會成為負資產。
當然,由於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與中國大陸各方面關係密切,香港人的民族意識逐漸增強是無可抗拒的大趨勢。這與我剛才所說的移民了加拿大的孩子,處境截然不同。所以這「國際人」其實也做不久。我並不反對這趨勢,只是覺得應順其自然,待其水到渠成,不必揠苗助長而已。。
文成


民房

積分: 11


39#
發表於 07-7-28 16:35 |只看該作者

請先做個開心中國人

請先做個開心中國人 楊麗雪

我看了文成君「何不做個開心國際人?」一文,認為香港既然從前在殖民地教育下,缺乏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不如索性「正視歷史因素,就由得一部分缺乏民族意識的香港人以「香港人」自居,也沒有什麼不妥當。香港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國際城市,在這個基礎上,去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物流中心等功能。所以香港人要有國際視野、國際價值取向,對於最充分地利用這優點,至關重要。反而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並無當前的實用價值,並非當務之急。」又認為「民族感情、民族意識並不是維他命,並不是沒有了它,人便要死的。」
對於這「將錯就錯」的論調,我不敢苟同。
正如近年已發現,對於一個人的快樂、成長和成就,除了智商﹙IQ﹚至關重要之外,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緒商數﹙EQ﹚。而法律上「虐待」、「虐兒」的涵義,除了施予肉體的暴力,或不給與接受教育的機會外,也涵蓋了情緒上的割裂疏離﹙Emotional deprivation﹚。所以正常的情緒性聯繫,是正常人的成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正常的情緒發展,包括對家人﹙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友同學、國家、民族、社會的,建基於切身經驗的情緒性聯繫和愛;而對全人類以致所有生物的愛,是這些基本的、有切身經驗的愛的延伸。我非常懷疑,文成君所說的沒有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開心國際人」,即使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價值取向,能不能對「全人類」有愛心。很可能只是佛家所說的「自了漢」,自詡為「國際人」,其實只知有己,對全人類漠不關心。
那並不是說,只知有己,對全人類漠不關心,便會淪為「壞份子」,對世界不會有貢獻。不是這樣,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其他人,而是這些人自己。他們會成為終身的「愛盲」,生活便像是永遠的黑白片;只不過因為從未接觸過伊斯曼七彩的片子,所以還會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損失了什麼罷了。
在一些反常的情形下,如有人自小不幸,父母雙亡,我們只有接受這些基本的愛少了一環,但那是不理想的,也必然不利於正常的成長和發展。是迫不得已的事,不是在有選擇的情況所會作出的明智抉擇。
對於作為孤兒長大的人來說,這種「終身之憾」的確是沒法彌補了。人對父母的孺慕之心,受血緣,年齡的限制,不可能在成長後對其他人產生這種感情。便只有「將錯就錯」,懷著這份空虛感終老,同時盡量開拓、發展其他帶來滿足感、充實感的來源,也一樣可以成為一個正常的、有成就的人。但如果有一批人,像許多香港人一樣,自小被刻意防範其對國家、民族產生認同感,成為「國家意識、民族感情」的「孤兒」,他們是不是必須「將錯就錯」,懷著這份空虛感終老呢?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對國家民族的愛,並沒有對父母的愛那些發展的條件限制,即使在童年錯過了,仍然可以在成年後補回缺陷。一個眼前的現成例子是:印尼政府數十年來禁止學校教授中文,華裔子弟只能偷偷地學;數年前政府解禁,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立刻成為一時之尚,中文程度突飛猛進,中、大學都遠到中國大陸、台灣等地重金禮聘中文教師。﹙這和目前陳水扁政權刻意推行的「去中國化」剛剛相反,相映成趣﹚他們又何嘗有絲毫苟安畏難,「將錯就錯」之心?又何嘗以「何不做個開心印尼人」為足,甘心割捨與其祖先的文化聯繫呢?何況香港與印尼完全不同,可說從未脫離母體,在地理上與中國大陸密邇,即使在殖民管治時代,也與中國大陸有千絲萬縷、血肉相連的關係,所以在主權回歸之後,感情上的回歸更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為了避免麻煩,使本可發展出正常國家意識、民族感情的人被剥奪了這機會,就像使一批本來不必做孤兒的人要過孤兒的生活,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殘忍!
有一首唐詩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現在在這南國小島,不論從那一個角度看,春天都已降臨,正是思念故鄉,緬懷家國,採擷豐盛的感情果實的時候。
許家屯二零零五年在美洲接受電視訪問,說香港被英國人統治了一世紀,急也急不來。這話固然指出了香港目前許多獨有問題的根源所在,但也帶有悲觀主義色彩,很值得商榷。第一是全方位回歸包括的除政治方面,還有商貿、文化、感情等等各方面,或需要快或需要慢,不能一概而論;第二是關鍵問題根本不是快慢,而是應不應該、值不值得作出努力、付諸行動,去加快某些改變,如何去做,及如何確保在過程中不失去香港原有的優點和優勢。
政制上的轉變最難,尚且已成功做到,沒有影響到香港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方式。當年對香港回歸前景判斷錯誤的新聞週刊和戴卓爾夫人也公開改變看法。相對於政制上的轉變,民族感情上的回歸,可說是絕無「風險」的,為什麼不可以著力去加快呢?
如果不談原則,只說利害,從務實角度看,培養欠缺了的正常國家意識、民族感情,誠然沒有什麼「風險」,但又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多的是!
英國是過時的世界霸主,擁有的是「過去」,但在九七之前,仍有許多人求取英藉,希望被其視聽「自己人」,得到些好處﹙其實很難﹚;現在時移勢易,中國是興盛中的大國,擁有的是「明天」,難道我們反而不珍惜這名正言順的中國國民身份,堂堂正正地加入這蒸蒸日上的大家庭,反而要自外於這家庭,以「國際人」自居麼?
當然也有許多人習慣了西方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但感情上的回歸,無須捨棄任何原有的優良質素。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民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大幅改變;但其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卻不受影響,依然濃烈,成為強大的凝聚力。
也當然會有一些人連在感情上也「皈依」了外國,無法對中國產生正常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前人有詩評洪承疇說:「漢恩自淺胡恩深」,實在是最體貼、諒解的語言。這些人當然可以聽其自便。但這是殖民管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殘餘現象,不是社會的常態。而我認為應加快推行香港人民族意識的教育,只是要恢復社會的常態。
前面以「愛盲」比色盲之喻,還可作延伸。天倫之愛、朋友、師弟、同學、同事之愛、國家民族之愛、對人類之愛,組成一個人的「感情歸宿」或「情感之根」。少了一樣,如紅、綠、藍基礎顏色缺少了一種,便無法上窺這顏色世界的奧妙,也無法完全享受到其他的愛所帶來的幸福感。我用一個香港人的真實例子作說明:
有人寫了一本記念忘母、記述忘母生命中最後的六日的書,叫《天使的左翼》﹙我是這書的「粉絲」﹚,在第二版﹙書展有售,堆積如山﹚,有藍真、李蕙的再版序,闡釋天倫之愛如何能成為幸福之泉﹙這與我的個人經驗完全一樣,只是我表達不出來。﹚:
「在常人眼中,馬不過是馬、天空不過是天空,蘋果不過是蘋果,但一旦能領悟、欣賞徐悲鴻的馬、梵谷的天空、塞尚的蘋果,則從此眼界不同,馬不只是馬、天空不只是天空,蘋果不只是蘋果了,而添上了一份輝煌燦爛。生命,也就多了一份輝煌燦爛。如能感染到作者的孝思,能領悟、欣賞天倫之樂,便從此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開拓出一個瑰麗的新境界,湧現出一個無盡的幸福之泉,所得到的,又何止一份生命中的輝煌燦爛而已!且看作者的第一手經驗:
真是美得不能再美,好得不能再好!
原來陪母親看奧運竟是這樣大的幸福!原來竟是人間至樂;原來絲毫不悶。」
對國家、民族的愛,也像天倫之愛一樣,一但有了它,「便從此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開拓出一個瑰麗的新境界,湧現出一個無盡的幸福之泉,所得到的,又何止一份生命中的輝煌燦爛而已!」我記得在報章、電視看到、聽到上海晉身世界金融中心、深圳鹽田港吞吐量以倍數增加等好消息時,心情暢快度立即急升,大地充滿柔情,耳朵會有輕微的發癢感覺。因為那是自己的國家。如聽到英國經濟近年蓬勃,遙遙領先歐洲,或加拿大伐木業史無前例地興旺,則全無這些異樣感覺,如春風吹馬耳。
有一本法國名著《小王子》,說主角和一隻狐狸、一朵玫瑰花交上朋友,便覺得它們與世上千萬狐狸、玫瑰花完全不同,可替牠帶來無限幸福感。
香港人只需在感情上認同自己的國家,這樣的一份幸福感,垂手可得,而且全無副作用。為什麼要平白放棄了這一份幸福呢?
而五倫中的各種愛,不是互相絕緣的,而是互動的。管鮑之交之能成為千古朋友典範,是因為他們互動地,合作性地為國家作出貢獻,友情與對國家的感情揉合為一,不可分割,才能提升到空前絕後的高度。緹縈得到千古孝女的聲名,是因為她在為父親伸冤,平反冤獄的過程中使漢文帝警惕於她說的「斷者不可復續」的道理,覺悟到「肉刑」﹙傷殘、斬斷肢體的刑罰﹚的殘酷,永遠廢除肉刑,等於在中國從此大致廢除了。《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其偉大之處,也部份建基於他們寧死不從入關清兵的民族情懷。
生命中多了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並不只是感情生活增添了一個部門,佔幾分之一;而是感情生活的質素、生命的內涵、人的思想層次都大大充實和提升了。以數學為喻,在天倫之愛、朋友之愛、男女之愛、對人類之愛等等,再加上對國家民族之愛,會發生N乘以N次方的變化,而不是多了N份之一。
再舉我剛才引述的《天使的左翼》一書為生活中真正發生的實例。藍真、李蕙的再版序,有這樣的感言:
「而《天使的左翼》一書所盛載的,又不只是天倫之愛。一旦投入作者母子的角色,便會接受他們的感情和視野,自自然然會有故鄉之思、家國之情、和對真、善、美的執著和狂熱。書中說:
「母親把她對外祖父的孝思、把她無奈地埋藏起來的少年夢想,把她對北國河山的眷戀,都濃縮起來,傾注在這『白山春曉』湯裡。」
同樣地,作者也可說是他把對母親的孝思、把他求真、求善、求美的執著和狂熱,把他對北國、南國河山的眷戀,都濃縮起來,傾注在這《天使的左翼》一書裡。而在全書貫徹始終的對亡母的孝思,對其他情操的表達,全無妨礙。這一份瀟洒,傳統上的說法是『手揮五絃,目送飛鴻。』」
對於這一份藍真、李蕙高度欣賞的瀟洒,其實還可以用一個紅學家的愛喻去形容:
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手能楷,右手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見也。
但這也必須是作者母子二人,本有的深摯的對國家民族之愛,與其母子的深摯的天倫之愛互動、互相充實,才能達得到這份瀟洒。所以交響樂才會比一件樂器的獨奏豐富華美。
如果一個地方從來就少了一件重要樂器﹙如鋼琴或小提琴﹚,這地方的音樂水準當然大受影響。我很懷疑香港在長久的百多年殖民管治期間沒有適量優秀文學作品出現,以至被貶為「文化沙漠」﹙雖然其實不是﹚,一部份是因為民族情懷被當局刻意在教育中剔除,影響到全民的思想高度。﹙如果說是當時經濟不發達所致,則在南美和非洲許多經濟更不發達的地方,也早有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所以我還是堅持,民族意識是香港社會目前最欠缺的一部份,因為在多年殖民地統治中被刻意削去,所以現在也應在小、中學教育中加意補回。矯枉必須過正,現在香港實在需要比一般地區更大力推行「母國教育」。
生活在一個撤哈拉沙漠的邊緣的村民,往往自己不知道缺乏維生素丙,而會自我感覺良好,不大願意接受聯合國醫療人員送來的維生素丙丸。但試服過後,才會發覺自己原來錯過了什麼,和原來自己還可以去發揮出怎樣大的潛能!i


民房

積分: 16


40#
發表於 07-7-29 15:30 |只看該作者

《天使的左翼》再版了!

RitaHHHung, 各位,

各位好!RitaHHHung 很欣賞的一場筆戰,三篇文章,我遵命放進我的網頁便是。但 Rita 須知,在網上評論《天使的左翼》的文章,或提及《天使的左翼》的文章,是很多的。質素好的也很多。﹙不計在親子王國這裡﹚但那位楊麗雪同學﹙好像不是女拔萃吧?今年考大學試十名狀元囊括了五名的是那一所名校呢?﹚以應屆準大學生而有此識見、文筆,遠勝我入大學時﹙很可能勝過我現在﹚,實在佩服!

我瀏覽了一整天,收集了這大量《天使的左翼》的「粉絲」之作,如全數列印出來,約八十頁。我會把這個 file 放在早前提及,專為《天使的左翼》開設的電郵郵址,以附件形式放在 「收信箱」,名為《天使的左翼網上評論》,有興趣者請自往下載。郵箱是[email protected]﹙各英文字間下面有一劃﹚
密碼是123456
(這郵箱不作其他用途)

我剛到台灣旅行,在台北巧遇另一位《天使的左翼》的「粉絲」張德昌 先生,他告訴我他來台出機場時手

首頁
12345...7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