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1


伯爵府

積分: 16992


1#
發表於 08-9-18 00:06 |只看該作者
芬蘭教育為什麼能連年驚豔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
過去二十年,世界各國前仆後繼,挹注龐大資源推動教育改革,小小一個芬蘭憑什麼摘下桂冠?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師資,是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

七○年代初期,教委會扛下芬蘭獨立建國後最大規模的改革重擔,
他們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的九年一貫義務教育,
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採用「綜合學校」的模式,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
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
在九年一貫教育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
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五七%,地方政府分攤四三%。
這個決策延續三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貫穿改革脈絡、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
絕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

翻開芬蘭各種教育文宣,從不高調「快樂學習」,
對他們來說,有了公平,快樂就不是問題。
只是,北歐國家都強調平等,芬蘭能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
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
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初級中學(相當於台灣國中階段)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
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
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
芬蘭十五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
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我們承擔不起放棄任何一個人。」

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麼辦?
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
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
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回首來時路,三十年前主導教改的教委會前任主委阿侯(Erkki Aho)也不諱言,如果不是老師大力支持,配合師資改革決策,芬蘭教育絕不會有今天成果。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一○%的師範窄門。
全世界最愛看書的國民
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還有一筆他國難望其項背的幸運資產,
那就是他們有一群熱愛閱讀的國民。
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
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
根據調查,四一%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有對的策略,用了對的人,芬蘭教育怎麼可能不好?


伯爵府

積分: 16992


2#
發表於 08-9-19 14:56 |只看該作者
copy漏了第一節:

擁有世界第一競爭力的芬蘭,也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中,芬蘭已經不只一次登上最佳學校教育冠軍的寶座。二○○三年,在受調查的四十一個國家的中學生中,芬蘭學生的閱讀、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能力,都是一流。


男爵府

積分: 9406


3#
發表於 08-9-19 14:56 |只看該作者
芬蘭的教育制度真有一套,而小兒學校的校長亦經常以芬蘭教育作為教學的目標,我都希望能有成功的一天。


伯爵府

積分: 16992


4#
發表於 08-9-19 15:32 |只看該作者
可以pm告知我那間學校嗎?

我看了那本書, 有一節很感動. 有次測驗成績很差, 老師決定不派券給同學, 因只想他們學懂那課題, 而不是要給他們挫折. 老師去找校長商討, 設計如何再重教那課題.
我想如果在香港, 你唔識就叫你努力D啦, 去補習啦! 唉! 香港的老師其實自己都好唔得閑, 邊得閑再重教.

[ 本文章最後由 yk0108 於 08-9-19 15:40 編輯 ]


首頁
1

尾頁

跳至